看了上一集播出的《我来自华小》颇感共鸣。
这节目,勾起一堆堆不懂存放在脑袋哪个角落的集体记忆。
虽然有些同学的名字给淡忘了,但那一张张稚气的脸蛋还很清晰。
上一回叙说的是怡保两间明校:《三德华小》和《圣母华小》。
有别于其他小学的小学生,受访的学生说华语的广东腔特别重!
“如果觉得辛苦,就不要‘隔硬黎’。”
不懂广东话的朋友,大概猜不透字面的意思吧。
听到这句话,让我想起以前的我也会在学校里“偷偷”地说广东话。
毕竟在华小说方言都是违反校规的。(一个字罚10 仙)
究竟是不是教育部阐明的法令,还是纯粹因为学校钱不够用才实施此方案。
但这都不重要了,出发点只是不想让学生说出ROJAK式的华语。
值得一提的是:圣母华小竟然有学生DJ!
学生们在早上未上课前,和下课都会有DJ的声音陪伴。
这不但让学生们吸取更多资讯,还培养出学生对大众传媒的兴趣。
其他华小也应仿效圣母华小类似有创意有意义的活动!
记得小学我都会模仿大人,摊开一直被风扇吹得零散的报纸。
妈妈因为受英文教育,所以一点也看不懂中文报。
好学的她,竟然问起只有几岁的我怎么读这个字,这个字什么意思。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淫浸在中文节目和报章里;
妈妈不比一个中三程度的国中生的华语等级逊色哦!
身为华小生,其实我还蛮自豪的。
不懂几久前,我国尊贵的教育部部长还提议国小应向华小取经,
研究如何考好数学和其他科目。
不料,一名马大历史学教授竟讽刺华小指华小培育出的只是一个又一个的抄袭者。(copy cat!)
不能否认,以前在小学我们经历过无数次的听写和默写,
我们都在背书。
但这不是学习的开始吗?
模仿,就是学习的开始。
试问,没有以前的听写默写,怎么造就今时今日能说能读能写的我们。
只是华小过度强调“重复”和“背”而已。
那位某某仁兄该问问自己为何自己能在历史学里那么的优秀。
也许,你有你的记忆法,但也逃不过“复习”,“重复地读,和背吧!”
但说实在,华小不是没有无懈可击的一点。
我还记得以前我们都会被罚抄几百遍或罚抄几页数的句子。
但我们只记得被罚抄的这回事,却忘了罚抄的内容。
这样,我们真的从错误里学习了吗?
还有,老师都很喜欢委任一些巡察员帮忙老师维持学生纪律。
但,一位年仅9岁三年级的学生真的有此判断能力去抄名吗?
老师罚不罚,某个程度上是基于对抄人名的学生的信任度。
不幸的是,一幕幕的“攻心计”就在小小的科室里上演着。
有位家长好奇自己的儿子为什么买了一套文具,却还央求多买一套。
经追问,原来这些都是要换取,“巡察员”们的欢心,不让对方抄自己的名字。
这样的年纪就会玩起心理游戏了,可喜还是可恶?
我相信这几点改善了,华小一定会很棒的。
![]() |
最后附上我小一的照片,猜猜我在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