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月29日,是我在华联华小的最后一天了。
这一天,我如往常那样上学。
但是,到了学校,‘惊喜’就接踵而来了。
在我往教员室的路上时,我看见几个学生站在一旁,好像迎接我似的。
我就问他们:“什么事情啊?”
他们便回答:“没有啊!老师...." 接着就用双手把脸遮住。
我笑了一笑说:“傻了啊?” 便继续往那里去。
当我看见我的桌面上都布满了学生们的礼物还有卡片时,我真的好感动。
没想到他们那么花心思去制作卡片还有礼物,谢谢你们...
就在我不经意的时候,我发现有一双眼在偷苗我。
往左边的窗口一看,原来他是那个有份送我礼物的学生。
他告诉我他好害怕我会不喜欢那份礼物,所以要偷看我的反应。
我便用温暖的语气说:“傻孩子,无论你们送什么,老师都会喜欢,都会珍惜!”
其他老师看见那些占据我桌面的礼物时,也显得很羡慕。
“你就好啦,教了才一个月半,就有礼物收了!教了那么久,我们一份都还没收过啊!”其中一位老师说到。
“其实你们的礼物就是将来看见他们成为一个好人,一个有用,有知识的人。”我回答。
其实,最后一天我也和往常一样的方式教书,没什么特别。
上过我课的学生都知道,前5分钟就是他们最爱的 "Ejaan" 环节。
但是不同的是,我决定那天不要打人。
改好他们的ejaan后,有几个学生却拿到比我要求低的分数。
其中一个拿70分(我的要求是80分)的,就自动自发,出来说:“老师,请你打我,我拿70分罢了。”
我便告诉他今天最后一天,我破例不要打人。
他还不死心地说:“老师,你打我啦!”
我再次解释说今天我不打人。
可是,他还是一直要求我打他。
我便很好奇地问:“为什么?!”
他说:“今天是老师的最后一天了,我想再次感受一下老师打我的感觉,因为我怕以后我会忘记这个感觉。”
听了那番话,我真的很感动。原来,他是那么不舍得我。
他还一直要求我送他一些有纪念价值的东西,不需要贵。
其实,我早就准备好送你们的小礼物了。
那就是,我亲手精心制作的书签,每做一个我都会想着你们的脸去做。
那天我有八节,我打算把最后两节召集4,5和6年级一起,把我准备好要说的话告诉他们,还有把那些小礼物送给他们。
本来预算好20分钟就说完的“肺腑之言”,却用上了差不多整个小时。
我和他们分享了我从小学一年级到六年级的经历。
我第一次看见他们如此充满期待的眼神,这让我在说我的经历时也多了一份感性。
从那些经历当中,我告诉他们一些人生道理。
我还以点名式的方法告诉他们本身的优、缺点;从缺点那里改进,更要把优点无限放大。
时间就是这样一分一秒地过去,钟声也响起了。
“起立、行礼,谢谢杨老师...”
这一次,也就是最后一次听这句话了。
听起来好像特别大声,也特别好听。
我会记住你们的声音。

谢谢你们,也谢谢那位杨老师。
再见了,同学们;也再见了,杨老师。
在这里,我也想和教育工作者分享我一个月半以来的教学心得。
其实,一个老师最大的满足感并不是看见学生考试拿100分,或者收到学生的礼物;而是,看见他们比昨天进步了。
我最牵挂的那一班,三年级,其实你们真的进步了。
虽然,那个进度很小,但对我来说,已经是一大步了。
还记得我看过林冠英其中一篇的言论:
“一个好的孩子,要听妈妈的话,
一个好的老板,要听员工的话,
一个好的政府,要听人民的话。”
同样地,我想,一个好老师也要听学生的话。
请不要断章取义,所谓“听学生的话”并非学生他们想怎样就怎样。
老师不能还停留在“你讲我听”的教育制度,
而是让学生多发言。
从中找出学生的特质,并因材施教。
毕竟,一些学生是需要画面,才能理解老师说的话。
教育部长慕尤丁说过:
“优异成绩、品格塑造和创意培养,三者同等重要。”
我倒认为品格才是最优先,创意随后,水到渠成,成绩自然就会好。
不是只有能创造绩效,教出成绩优良学生的老师,才是好老师。
老师并不是“书匠”,而是“灵魂工程师”。
所以,我还是认为品格教育才是最重要,也是最难做到的。